沙巴体育,沙巴体育平台

返回 洛阳理工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 >> 师者风范 >> 正文
倾情教学筑梦想——记我院十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童新安
发布日期:2013-11-15 17:53:05 / 浏览热度:人次

童新安,男,198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主要从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建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完成院级教科研项目10多项,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1项、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1项,多次获得院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


跟童新安老师联系好采访时间、地点之后,我们就前往数理部办公室。上楼的台阶还剩下几步没走完,就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面朝我们挥手:“这里,这里。”看着这张充满活力的面孔,“这就是童新安老师?”我们犹疑不定。
他一身休闲,戴着黑色半框眼镜,微笑的表情上略带些儒雅,却又给人一种睿智的感觉。他又和我们打招呼,我们才确定这个人这就是我们的采访对象——我院十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童新安。

三尺讲台有妙方

在印象里,《高等数学》是很枯燥无味的一门课程,很少有学生认真听讲,而听了童新安老师的课后,我的印象大大改观。讲台上,他的声音清晰洪亮,讲习题的时候旁征博引,把每一道习题都讲解的清楚透彻。自然的肢体动作,诙谐幽默的语言,像教案一样整洁的板书……他在台上讲课,仿佛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台下的学生深深沉浸其中,学生们或迅速地做笔记,或专注地听讲,一双双眼睛都流露着浓浓的求知欲。
童新安老师一直坚持手写教案,虽然每年教的课程相同,但他每次用的教案都是新的。“每一遍的重新备课都让我对教材和教法有更深刻的参悟。”童老师会心地说。在讲课的时候,他注重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应用引导、启发、传授等多种教学模式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虽然因“内容晦涩、题量大、难点多”而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但他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采用纸条式交流,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使授课过程变得新奇、生动了许多。
放学的时候,几名学生临走时在童新安老师的教科书旁放了几张纸条,我们带着疑问看向他时,他笑着解释说:“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习惯把不懂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我会在下节课时再向他们解答,学生也很喜欢用这种方式。”

备战比赛下苦功

被推荐参加学院青年教师比赛的时候,他的参赛课程是《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因为这门课程数学专业性太强,他在大学毕业后就几乎没有再去接触。面对生疏的课本,面对如此专业的比赛,他感觉很有压力。比赛时间只有25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该讲哪些知识点,讲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讲才能让评委达到满意……比赛日益临近,他在吸收、消化课程知识点之余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回想起当时的心情,童新安老师笑着跟我们说:“似乎当时比赛时那根紧绷的神经刚刚松弛一样,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为了准备比赛,他把准备过程分为了两步:一是重拾课本,二是对讲课内容进行筛选。为了节约时间,他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分解成无数个小块,稍有空闲就对其中一点进行分析、推理,甚至早晚洗漱的时候他还在记忆公式。准备工作做完了,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那就是熟悉讲课过程,避免各种细节性的失误。细节是最难把握的一关,也是最需要时间和耐力的一关。“数学用语中f(x)中f必须为斜体新罗马字符,小括号必须切换成英文半角字符,甚至连一个点号都必须精雕细琢,不能有半点马虎。”童老师说。
炎炎夏日,当其他师生在家享受假期时,童新安正在我院王城校区的教室里一遍遍地练习着,找错、改正,再练习……窗外知了一声声地叫着,天气炎热使他汗流满面,而他全然不顾。时针一圈圈的转动着,而他在一点点的提升、一点点的进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顺利的比赛使这一切都没有白费,比赛后的奖励是对他的又一次肯定。

真心关怀获友情

  与学生相处,除教师这个身份外,童新安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朋友、长兄。在上课的时候,他就鼓励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在作业本上留下对学习、生活乃至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以便为他们答疑解惑或提供一些帮助。
许多新生刚入学的时候,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生活方式会感到手足无措,拥有充分课余时间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甚至感到事事力不从心。与他们接触时,童新安总会鼓励他们多看书,从书中汲取知识,寻求精神寄托。闲暇之余,在与学生聊天的时候,童新安也会建议学生尝试做职业规划,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特点,明确前进的方向。
新学期开学不久,童新安收到一条计算机信息与工程系学生发的将近500字的短信,主要表达了他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童老师课堂上的收获,并对童新安上课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对未来的疑问。“看到这个短信的时候我很感动,也很感谢他对我提出的那些建议。”童新安动情地说。
“我相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一个事业,更是一种信仰。在这看似平凡的讲台上站的越久,我就越真切的感受肩上沉重的责任、越坚定自己拼搏的方向,越难割舍对这讲台的热爱 ,因为我坚信这是托起理想放飞梦想的舞台!”童老师真诚地说。(发表于《洛阳理工学院院报》2013年11月15日第3版 记者:葛翠翠 郑灿)

师者风范
校史春秋 师者风范
会长致辞 总会概况
校友风采 校友文苑
校友相册 校友留言
返校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