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体育,沙巴体育平台

返回 洛阳理工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 >> 母校之窗 >> 院系风采 >> 正文
中文系 —— 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发布日期:2013-10-15 16:34:34 / 浏览热度:人次

——中文系积极推进地域文化研究工作

★2007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4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7篇;出版学术著作13部,教材4部;承担完成国家教育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省教育厅等省厅级科研项目225项。
★该系拥有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培育基地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洛阳市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洛阳市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3个科研平台。
★该系现有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1人,院级特色专业带头人1人,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能手1人,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首届“我最喜爱的任课教师”2人;校级文明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62人次;教学质量奖87人次。

中文系始建于1980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系目前拥有专任教师54人,外聘专业实践课指导教师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14人,获得硕士学位的29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洛阳市优秀青年社科专家4人,双师型教师20人,下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语言、文秘与写作、大学语文、新闻6个教研室,开设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2个本科专业,建有速录实训室、新闻实训室等。
近年来,该系依托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培育基地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洛阳市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洛阳市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3个科研平台,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省教育厅等省厅级科研项目225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4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7篇,2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复印;出版学术著作13部; 40人次获得省、市科研成果奖。该系形成了一支富有特色、成果丰硕的科研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地方文化特色 培育学术研究亮点

中文系立足洛阳“千年帝都”的地域优势,突出“河洛文化”传承主题,注重“四个结合”,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近年来,该系以教育厅人文社科培育基地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三个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河洛文化”研究为导向,不断凝练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河洛方言、河洛历史、河洛文学的三个研究团队,推出了一批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目前,已经出版了《扬雄< 方言>用字研究》、《北魏洛阳石窟文化研究》、《仰仗河洛土地文化》等专著,在《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州学刊》、《光明日报》理论版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王二年相邦义戈铭考》、《高陵君弩机考》《< 洛阳造像记>的文学价值》《洛阳水泉石窟摩崖碑刻的新发现》等有关古都文化的系列文章,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河南地方作家研究也是中文系的特色,已经参加了四次研讨会,探讨了河南作家的作品,不但出版了《河洛文化视野下新时期河南文学的乡土风骚》的专著,并在《学术论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宁夏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了系列文章。
该系还与民俗博物馆合作,研究明清时期河洛地区的地契,出版了《故纸拾遗》(第五卷);与周南驿文化酒店合作,引入5万元横向合作经费,即将出版《洛阳驿站文化研究——以周南驿为考察中心》。王彩琴教授的研究报告《洛阳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从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洛阳名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洛阳名人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现状等进行研究,被洛阳市社科联主办刊物《洛阳月谈》采用。另外,该系教师积极研究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河洛地区的匾额、王屋山的道家文化开发,参加市社科联组织的“社科专家县区行” 等活动,努力为传承发扬地域文化做出贡献。

打造特色文化课程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多年来,中文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立足地方文化建设,寻找科研创新点,全面提升科研实力,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在区域内相关研究领域和有关学科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该系依托“中国古典文献学”院级重点培育学科,聚焦于洛阳古都文化研究,并以科研的丰富积淀为基础,把新生入学教育和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易卦文化等洛阳地方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开设“河洛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洛阳文学”、“洛阳古都文化研究”课程,以学科研究促进专业建设,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中文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设应用性很强的文秘方向,开设电脑速录、书法、口语表达的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调整传统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聘请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文案编辑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新闻学专业上,该系通过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拓展学生广阔的社会科学视角,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地方特色,开设了以新闻采、写、编、评基本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广播电视学、网络新闻、广告、网络传播、河洛文化等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采、写、编、评能力。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文系先后新建扩建了两个实验室,分别是电脑速录室、新闻实验室,采用实验教学方式,开设电脑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电脑速录等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立了白马寺、民俗博物馆、洛阳新区博物馆、周南驿文化酒店、洛阳考古院、洛阳龙门石窟、洛阳广播电视报、洛阳商报社、东方今报等7个校外实习基地。采用实践教学,通过为期2周的文化资源调查、文学采风、报刊编辑、学年论文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显示对两种教学方式学生满意率均达90%以上。在课外,该系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杯等科技制作竞赛活动。自2007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共有院级科研立项100余项,争取科研资金近2万元,获得科研立项奖励69项,其中,获得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1年获得了学生动手能力文科系部第一的好成绩,捧回了优胜杯。
该系坚持把把学风建设贯彻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施行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除读研、应聘教师职位外,多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宣、策划或行政管理工作,有53%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近年来,中文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断增加,毕业生入伍,考取公务员、选调生、三支一扶支援西部建设等也突破一定的比例。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社会需要,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发表于《洛阳理工学院报》2013年10月15日第3版 记者:耿林霞)

母校之窗
校史春秋 师者风范
会长致辞 总会概况
校友风采 校友文苑
校友相册 校友留言
返校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