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体育,沙巴体育平台

返回 洛阳理工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 >> 师者风范 >> 正文
慎思敏行著锦章——记我院教学名师、中文系主任王彩琴教授
发布日期:2013-05-31 17:21:19 / 浏览热度:人次

王彩琴,女,1964年生,河南内乡人,汉族,文学博士,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兼任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和河洛文化。近年来,主编有《公共关系概论》、《写作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3部教材,独著有《扬雄< 方言>用字研究》等,参编著作有《扬雄方言校释汇证》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地厅级课题2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及地市级奖励近20项;多次获得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屡次荣获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俯首桌头,翻开一卷卷泛黄的书页,指尖摩挲着一行行古老的文字,读到了笔墨浓淡之下流传的文字变迁,她看见了远古图腾龙飞凤舞的浓重华彩,听见了楚地江畔亦庄亦谐的外交辞令,闻到了书中隽永的墨香。她埋首书堆书写卷卷书册,隔绝了世间的烟华,只留笔墨的清香。走在街上,她也许只是你眼中的普通路人,但她却是我眼中的名师,值得我尊重的教育者。她就是王彩琴,一名默默奉献、甘于平凡的普通教育者。

悉心育人有真方

洛水之畔,伊河之涘,有石窟佛像变化万端,有寺庙普济众生,有山川奇景一绝,有灵洞造化神奇,究天地之灵气汇此一地。在这片钟灵蕴秀之地,王彩琴带领该系教师依托“中国古典文献学”院级重点培育学科,聚焦于洛阳古都文化研究,以科研的丰富积淀为基础,把学生教育和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易卦文化等洛阳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开设“河洛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洛阳文学”、“洛阳古都文化研究”课程,以学科研究促进专业建设,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育人方面,她有着自己了独到的见解:“在洛阳理工学院这个理科型院校,不应该追随大流,盲目的跟从清华、北大等一流学府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反而应该切合实际,结合洛阳市当地浓郁的文化气氛,挖掘有力的文化资源要素,发挥自身特长,注重教学的应用性,培养实用型人才。” 有想法就有行动。她带领中文系教师不断创新,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中文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设应用性很强的文秘方向,开设电脑速录、书法、口语表达的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调整传统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聘请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文案编辑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新闻学专业上,该系通过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拓展学生广阔的社会视角,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地方特色,开设了以新闻采、写、编、评基本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广播电视学、网络新闻、广告、网络传播、河洛文化等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采、写、编、评能力。
在她领导下的中文系开设了众多应用性科目,有锻炼中文学子笔杆子功力的基础写作、高等写作和应用写作等课程,还有电脑速录、档案管理学等极具动手能力的课程。而在实习基地建设、民间企业文化研究、出土文物的考证挖掘、碑刻书画等文物的验证释解方面,王彩琴和其他教师一起花费大量心血。该系在极具佛家文化气息的白马寺,建立白马寺文化实习基地,年年安排学生在此进行文化采风,感受佛家文化的魅力;与充满民俗文化风情的洛阳市民俗博物馆合作,参与编撰了《故纸拾遗》1-5卷,填补了国内古代契约文书研究领域的空白,获得国家优秀科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故纸拾遗》6卷正在编撰中;还带领学生参加我国最早的驿站之一周南驿的驿站文化研究、龙门东山碑刻的辨认释解工作等。这些课程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锻炼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字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推动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推字研词下真功

我们看字,看狼毫浓墨之下的形神,为它“若做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心醉神迷,而王彩琴看的却是,它背后的深意,看的是它由古至今的变迁。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对于常常将七八十本教材放在一起精心比较的王彩琴而言,备课无异于“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她所讲授的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授古代汉语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而由王力主编的教材《古代汉语》,再加上与之配套的四本精选作品集,远远满足不来讲课的需要。王彩琴并不完全迷信王力,而通过广泛的阅读各类教材,她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选择众多教材中最具有权威性的观点教授给学生。经过多方比较,除王力所主编的《古代汉语》外,她最为推崇的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高小方所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为了买到这套她教材,她苦苦寻找了多年,才最终在上海的一家书店得偿心愿。
很多人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对古代汉语如此的情有独钟,那些复杂的字词结构,难以书写的笔画勾连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她全身投入。当看到她谈到古代汉语那兴高采烈的表情时,你就会豁然明白了。她教授古代汉语,形象的把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称之为解读古汉语、古文学的十六把钥匙。她常常教导学生,只有牢牢掌握了这十六把钥匙,就能正确的解读古代汉语,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变迁,每个繁体字声旁,形旁背后的含义。兴之所至,她简单地举例说道:拿里外的“里”字为例,在里程碑中“里”字的繁体字依然是这个里字,而里外的“里”字繁体字却是“裏”。同样的还有前后的“后”,在做人名,朝代名时,繁体字和简体字相同,如后稷中的“后”它的字形与其相似,准确地说它是由其演变而成,在这里作为“掌管、治理”的含义。而作为前后的后,由它的繁体字字形“後”就可以看出,“人在后走”表示靠后,与“前”相对的含义。这样的字在古代汉语中大约有75个。每每探究它们背后的深意,她总会感到难以言尽的快乐。

深读细究寻真章

在多年教授古代汉语的过程中,若问她是什么令她感触最为深刻,她总会谦虚地说:“我们现在老师读的书,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弄清楚、弄明白,大量的书籍还等着我们去读,否则,倘若学生问我们问题,我们本身都没有弄明白,就稀里糊涂的给学生讲,岂不是误人子弟吗?”她这样说就这样做。在她的书柜中满满摆放着她读过的书,在她的书桌案头摆放的也是一摞摞的书。甚至在她的同事谈起她时也总是说:“王老师送给我们最多的礼物就是书,在平常也常常叮嘱我们,多看一些书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她常常自谦地说:“我读的书还是太少,还有很多的书还没有读过,还没有读透”。也许正因为她好读书,读好书的缘故,她常常能够发现他人在书中难以发现的乐趣,读出书中文字背后更深一层的含义。在《左传·齐桓公伐楚》一章中,有一段楚子所讲的非常出彩的内容“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虔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句话是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马和牛发情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借以讽刺齐国在攻打蔡国之后,还要借机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楚国,或许,我们在书上也就仅仅只能读到这一步,而王彩琴却不然,她能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看到了齐楚两国文化的差别。在两国外交的庄重场合,她想到了齐国“而贡包茅不入”庄重严肃质问背后,久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以周礼为行为规范,知礼而重礼;想到了楚子屈完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尚能说出“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如此诙谐幽默的语言背后,处于蛮荒之地的楚国,因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弱,文化的发展浪漫有余而庄重不足。见微而知著,短短的几句话,就让我们明白了浅读书和真学问之间的巨大差别。
为师者,解疑答惑,传授学识;为父者,育其成人,引之正道。因而古人谈教育,即言教之责,又言育之本 ,因此常尊称教师为师父。社会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赋予了教师崇高的地位和神圣的职责,就是因为教师能教书育人,能为社会为国家培育栋梁。一直以来,王彩琴都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求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师范”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作为自己职业追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相信,王彩琴一定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再攀高峰,再创辉煌,再立新功。(发表于《洛阳理工学院院报》2013年5月31日 记者:耿林霞)

师者风范
校史春秋 师者风范
会长致辞 总会概况
校友风采 校友文苑
校友相册 校友留言
返校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