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体育,沙巴体育平台

洛阳理工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武装部/学生工作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思想教育 ?理论园地 ?正文

把“走基层”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时间:2014-02-11浏览次数:次

  “走基层”要解决好“带什么去”的问题。时下就有人说,“走基层”就是到基层去给困难群众送慰问金和慰问品。毋容置疑,慰问金和慰问品也能帮助困难群众解一时燃眉之急,但对深度贫困、整体贫困的地方,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走基层”应做到“三带三不带”。一是带感情不带“架子”。“走基层”需要面对的是淳朴的普通群众,在他们看来,领导干部是“官”,由于“见官三分灾”的封建观念还没有彻底消除,一方面,一些群众怕见领导干部,担心走基层的领导干部有官架子,与群众交流打官腔,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走基层的领导同志真正与他们平等相处,期盼能够给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心态,群众对领导干部和领导干部负责的工作还拭目以待。所以,党员干部“走基层”就绝不能扮演“官”的角色,要带着真感情,与广大群众做朋友,及时全面深入并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中国有句名言:“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只要主动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视我们为亲人,就能消除思想隔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就能听到群众的真话,掌握基层实情。相反,如果领导干部以“官”自居,高高在上,走基层带车队、到农户派分队、群众说话要排队,老百姓就会敬而远之,甚至反感唾弃。如果我们一时难以转变“干部”这个身份,放不下“领导”这个架子,那就不妨多读读历史想想国从何来,多翻翻家史想想根从何来,多看看现在想想谁是衣食父母!二是要带责任不带“任务”。“走基层”重点不在“走”了没有,而在于“干”了什么。个别同志把“走基层”当成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消遣,为完成任务而去、为消遣散心而走,这种心态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在基层,尤其是边远农村,条件最差、困难最多、矛盾最集中。领导干部去了,群众就把改变条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希望都寄托在领导干部身上。如果走基层没有一种责任意识,仅仅为完成任务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对群众的诉求漠不关心,问题轻描淡写,意见不理不睬,困难麻木不仁,不摆正自身位置、不顾及干群关系、不解决实际问题,群众对我们党委政府势必就失望,对我们领导干部就会反感,甚至会产生抵触和仇视情绪,今后开展工作势必会十分被动。三是要带点子不带“号子”。基层群众的问题和困难纷繁复杂,公路能不能修通,“看病难”能不能改变,种养技术问题能不能解决,养老问题能不能落实,矛盾纠纷能不能化解等等。这些都是时下困扰群众的难题,通过什么渠道去解决,就需要我们为群众“支招”,出“点子”,找“路子”。有些同志,面对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唱高调、吹空号,说的“打满分”,做的“不及格”,典型的“进站火车”叫得响跑得慢,问题解决不了,群众也不信任。对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深层次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症要拿得准,药要下得猛。要有科学和求实的态度,立足自身实际勇于创新突破,真正用好“他山之石”,主动借鉴别人的好经验、好点子。有些问题不能马上解决的,就要给群众讲清楚,力争循序渐进逐步解决。

“走基层”要解决好“如何去走”的问题。习总书记在谈调查研究时指出:“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走基层”是“转作风”的重要内容,目标是“干部受洗礼,群众得实惠”,“怎么走”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真正实现。领导干部“走基层”应努力做到“三要三不要”:一是要“踏石留印”不要“蜻蜓点水”。我们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成绩、经验、决策都来自基层,来自群众。“走基层”不能驻足于“莺歌燕舞”,只把目光停留在示范点上,看好的、听好的、说好的,把“走基层”搞成“看展览”、“走秀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走基层要敢于披荆斩棘,多到位置最偏远、群众生活最困难、矛盾纠纷最突出的地方去。有的同志,一看到问题尖锐了、矛盾突出了、群众反响大了,就绕道走,甚至当“金蝉”,做“泥鳅”,明哲保身。作为领导干部,“走基层”要实打实,解难题要面对面,办实事要手把手。真正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把老百姓的问题处理好、困难解决好,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二是要“常态化”不要“一阵风”。基层群众的困难、问题和矛盾往往纷繁复杂,有的长期存在,有的动态凸显,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走基层”不做“常客”,搞的是“一阵风”,风刮过了,一切如初,群众对我们还不熟悉,甚至还不认识,就“打道回府”了,那么我们了解的情况就会很片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做出的决策当然就靠不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基层哪里有困难就会在哪里见到他,全国优秀党委书记沈浩,绝大部分时间与农民一起在田间地头干,“背篼法官”郭兴利坚持携卷下乡、就地办案二十一年。他们都是长期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典范。三是要“潜入深层”不要“浮于表面”。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基层”的落脚点在于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常言道“打蛇打七寸”,在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时,我们也要瞄准目标一招中的。要学会勤于思考问题,善于“解剖麻雀”,勇于直面矛盾,敢于大胆亮剑。即使是触及到我们干部自身的利益,也要像习总书记讲的那样“该改的地方抓紧改,该治的病抓紧治”不能“捂着、盖着、拖着”。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牢牢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绝不能把“走基层”做成“表面文章”。

  “走基层”要解决好“留下什么”的问题。“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领导干部“走基层”要做到“三留三不留”。一是留“形象”不留“名字”。“走基层”是党员干部“转作风”的重要举措,基层问题解决好了,群众高兴了,领导干部自然有一种成就感,党员干部队伍形象也随之提升。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不是单靠某一个人就能全部解决得好的,必须依靠组织和集体的力量。有的同志,只要稍微做出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把“走基层”当作自己扬名出彩的机会和宣扬政绩的平台,只重个人名声,不看实际效果和群众评价,这种观念都是十分错误的。作为领导干部,切忌把功劳都记在自己头上,更不能扬着“功劳薄”哗众取宠,要在“走基层”活动中,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努力体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突出政府的作为,密切干群的关系,努力提升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二是留“业绩”不留“麻烦“走基层”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了,困难克服了,矛盾化解了,经济发展了,社会和谐了,群众满意了。“走基层”就是要以这些效果为荣,以事办不好、问题解决不了为耻。如果我们的群众观念淡薄,到了基层,却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求什么、怨什么;甚至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对意见不理不睬,工作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激化干群之间的矛盾,甚至制造一些麻烦。与其这样走,倒不如不走。三是留“机制”不留“尾巴”。“走基层”要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每办一件事都要坚决斩断“后患”,割掉“尾巴”,不能拖泥带水。“走基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把“走基层”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并成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切忌走走停停,半途而废,劳民伤财,甚至演变成新的形式主义。

上一篇: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下一篇:贺雪峰:新“中农”是今后中国农业社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