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体育,沙巴体育平台

他山之石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他山之石>>正文

宁波大红鹰学院:交叉融合,建设跨学科新兴专业群

更新时间:2017年09月04日 18:02点击次数:字号:T|T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宁波大红鹰学院自2008年开展本科教育以来,针对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新业态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经济特征,确立了“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办学定位,并把服务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培养应用型特色紧缺人才,作为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充分发挥民办体制机制灵活优势,紧贴区域内新兴产业链、新业态的发展需求,依托特色学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应用型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建设跨学科新兴专业群,取得明显实效,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以机制创新为引领力推各项改革建设落地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学校各个跨学科专业群建设均依托特色学院开展;学校将特色学院界定为:依托传统二级学院,引入合作企业、研究机构或地方政府,融合相关学科专业,以特色专业(方向)或专业群为载体,开展新业态研究和紧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学院。

在特色学院建设中,学校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在管理机制方面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由校企双方代表组成,院长由企业方代表担任,全权负责院内事宜;


运行机制方面


运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四共”机制,有效整合企业和学校传统二级学院的要素资源,实现两者的双向介入、全程参与;


协调机制方面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地方服务与合作处,实施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和校企合作磋商制度,形成互动互融的校企合作服务机制。


评价机制方面


学校对特色学院建设实施项目进展年报制度和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验收评估制度,将特色学院建设和保障工作成效纳入相关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同时对成效突出的特色学院建设团队、所依托的二级学院、主要职能保障部门给予奖励。



应用型师资建设


在跨学科专业群建设中,一支实践能力强、专业素养高、专兼职结合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学校坚持“引培并举,以培为主,校企联通,重在应用”的师资发展策略,自2013年起,启动实施“分层认定、引转结合,两级管理、激考结合”的应用型师资认定、评价及考核体系建设。

学校根据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和发展方向,将应用型教师细分为“三类型四层次”,即应用教学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三种类型以及准入、初、中、高级四个层级,制定科学、细化的分类分级应用型教师认定的基本条件、专业标准以及考核要求,给予相应的资格补贴,并实行一年一认定的动态管理,形成应用型教师梯次发展、考核与激励并举的政策体系,有效调动广大教师加入到应用型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校构建灵活的人才引用机制,一方面从行业企业直接引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丰富行业经验人员,另一方面通过灵活的教学工作安排、薪酬制度,从合作企业兼职聘用管理专家、专业骨干,将其纳入学校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在整合校内外、专兼职应用型师资的基础上,学校按照“团队—课程”整体性建设思路,以支持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应用型教学团队和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围绕各个跨学科专业群,累计已建成应用型教学团队33支,开发应用型课程140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将特色学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急先锋和示范基地,各跨学科专业积极探索面向新产业新业态、校企深度协同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举措包括:

? 由校企共建、实体化运作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明晰各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区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的对接关系;

? 主动融入企业资源,校企联手开展基于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教学设计,联手共建共管实践平台;

? 校企共建应用型教学团队,合作开发应用型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校企共同制定与职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共同实施考核评价。

各专业在近三年的建设中,校企共同开发特色课程57门,出版应用型特色教材49部,校企共建共管商业模式实验室、互联网工程中心等26个实验室(中心),各专业核心课程中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占比达到了80%,从而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特色紧缺人才的有效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跨学科新兴专业群

大宗商品流通产业专业群建设


随着“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大宗商品生产、运营、物流、交易的核心区之一;该区域大宗商品流通产业蓬勃发展,产生大量的大宗商品金融、大宗商品物流、大宗商品贸易等专业人才需求。

2011年,学校发现这一地域性人才需求缺口,国内尚未有其它院校开设这类专业立即组织有关学院和产业发展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确定了大宗商品金融、大宗商品物流、大宗商品贸易三类主要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学校联合30余家国内大宗商品领先企业和研究机构,成立国内首个大宗商品产学研联盟,并以此为依托,在宁波市政府的支持下,创建校内首个特色学院——大宗商品商学院;大宗商品商学院融汇校内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物流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资源和大宗商品产学研联盟的人才、技术资源,按照“专业+方向”的方式,构建了由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组成的大宗商品流通产业专业群。

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课程研发和教学,先后开发了《大宗商品概论》《大宗商品经济导论》《大宗商品交易》《大宗商品物流》《大宗商品金融与投资》等三个系列、近20门专业课程,各专业开展“理论讲授+企业家讲座+行业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迄今累计为浙江省、宁波市大宗商品流通领域相关企业培养从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分析、运营管理、物流管理、金融服务等专业人才2,500余名。学院的“大宗商品交易分析师”新职业标准被列为浙江省首批职业标准,大宗商品流通协同创新中心。被列为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大宗商品交易研究基地被列为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宗商品综合实验中心被列为省本科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宗商品交易)专业获省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建设立项,以大宗商品为特色方向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家族财富管理专业群建设


浙江省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明显,家族企业数量众多;许多家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同样困境:一是缺乏认同企业文化、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管理、技术人才;二是企业进入代际传承阶段,缺乏合格的二代接班人和职业经理人团队;与此同时,随着面向家族企业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的家族办公室等财富管理机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家族财富管理服务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些都对高校开展家族财富管理人才培养提出迫切需求。

2013年,学校与国内知名的创新型金融投资集团、中国家族财富管理领域领航者——浙江蓝源资本,联合成立蓝源家族财富管理研究院;同年,与国家级金融教育高科技龙头企业、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天使投资联盟发起人——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手共建国泰安创业学院;学校依托这两个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融合工商管理、金融学、投资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开展财富管理、创业管理专项研究,并以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为主干专业,会计学、审计学、金融工程、秘书学等为支撑专业,以依托专业增设特色专业方向的形式构建家族财富管理专业群。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校有关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与行业资本家、企业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特色课程、编写特色教材;目前已开发出《家族财富管理概论》《家族企业治理》《家族资产配置》等家族财富管理系列课程,以及“实用型创业基础通识课程(公共+专业)模块、创业专业课程(必修+选修)模块、创业实训实践与实战演练课程模块”于一体的创业管理完整课程体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家族财富管理特色人才培养和四年制本科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尝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每年培养600名中小企业财务管家型人才、100名家族财富管理咨询服务人才、200名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和独立创业者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期间,学校工商管理(创业管理)专业获省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建设立项,以家族企业传承与治理、创业生态理论与政策、商业模式创新与中小企业成长等为特色方向的工商管理学科入选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互联网新业态专业群建设


浙江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处于全国的“第一梯队”,作为全国首个提出打造信息经济大省的省份,浙江的互联网营销、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社交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兼备网络信息、贸易金融、营销管理等知识和能力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广泛而急切的社会需求。

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调查期间,敏锐捕捉到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对相关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2014年成立基于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应用,培养服务于“微”领域现代服务业应用型人才的微学院,2015年正式成立宁波市首个电子商务学院,2016年联手慧科教育集团和百度公司,合作共建省内首个“互联网+”全日制本科特色学院——慧科互联网学院。从微学院到电子商务学院,再到校企共建互联网学院,学校不断拓宽互联网新业态人才培养的范围和规模;目前,学校主要依托慧科互联网学院,按照“互联网+商科”的架构思路,跨信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组建了由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构成的互联网新业态专业群,建成互联网工程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实战基地、互联网创客空间等实践教学场所,与企业合作方共建应用型教师队伍,企业技术高管主导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实施真实案例的专业教学,每年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培养社交网络平台开发、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营销等专业人才500人。

此外,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面向定位,结合宁波“十三五”期间打造文化名城、影视之城的发展目标,学校适时而动,2017年初,与象山县政府、象山影视城合作共建象山影视学院。象山影视学院融合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语言文学、美术学、设计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计划构建由广播电视学、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培养从事新媒体和影视制作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作者系宁波大红鹰学院校长、研究员)



(编辑:)